close
上週末下了兩場大雪,這週持續低溫。昨晚我和M談到週末的計畫,M說:「氣象預報說星期六會很冷,零下十一度喔!」我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零下十一度?這是華氏幾度啊?」

這問題問也是白問,M痛恨英制度量衡(姑且用這名稱,我不知道英國還用不用);每次我提到華氏、吋、加侖等單位他就要大發議論,批評美國人沿用這些「不科學」的單位是「食古不化」、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使用公制單位的情況下美國還不改變代表他們「自以為是」。我聽聽就算,向來不發表意見。

剛到美國時,我也確實因為搞不清楚溫度而煩惱了一陣子。我對氣象預報的喜愛和依賴常讓旁人無法理解,以前在台灣,每天晚上七點四十五分,不管我當時在做什麼,電視一定要轉到有「任伯伯」的那一台看他分析天氣圖、報明日氣象和一週天氣,如果不看氣象我就不知道第二天要穿什麼衣服。到了美國,weather channel成了我的最愛,因為整個頻道都在報氣象和氣象相關節目。不過攝氏和華氏之間的轉換我大概花了一年才逐漸適應。

搬到紐約州以後,對低溫的瞭解漸漸增加,如果氣象報告說明天氣溫是single digit(個位數),我就會拿出雪人裝備。但是「攝氏零下十一度」對我來說是毫無感覺的一個數字,攝氏對我來說是估量台灣氣溫的標準。(剛剛查了,-11℃約等於12℉,確實很冷。)

搬到瑞士以後,公制度量衡再次進入我們的生活。M看氣象時終於「有感覺」,但我還是需要適應。比方說,台灣的冬天氣溫十五度的時候,就算不穿大外套也得加件毛衣,但這個溫度在歐洲是涼爽宜人的秋天。去年M和家人第一次體會到台灣的冬天,他和弟弟一開始覺得「真涼爽,哪裡需要穿外套!」最後的結果是兩人雙雙感冒,還拖累了我。

我從小數學就很差,單位之間的換算早都還給老師了,沒想到現在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這些。前一陣子我想做一些在美國常吃的甜點,卻發現超市裡奶油的包裝完全不同,我也不知道1/2杯奶油等於多少克。第一次亂做cheese cake是一個大失敗,奶油放得太多,不斷從模型裡流出來。(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畫面,而且家裡的奶油味滿到爆表,聞著就發暈。)本來我以為美國帶來的食譜必須束之高閣了,但還好網路上什麼都有,讓我找到了換算的網站。只要輸入材料的名稱和量,就可以在英制和公制和其他之間轉換。現在,廚房裡的量杯量匙我有一套從美國帶來的,同時配合電子秤。之前我根本不知道75克的奶油是多大一塊、1.5公斤的雞肉兩個人要吃幾餐,現在也慢慢培養出「感覺」來了。「從做中學」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,如果當年我爸有耐心開車帶我瞭解「速率」的概念,我大概就可以少得一個數學零分或者少被我媽敲幾下腦袋吧!(「速率」是我的死穴,小時候我媽不知道講了多少次我都不懂,把她氣得要命。一直到自己開車才明白原來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啊!)

看來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學習並且慢慢習慣的。度量衡這種東西我覺得也沒什麼道理可言,多學一種就多一點方便,不是嗎?

2010/12/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c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